【华山风云录】-第四至五章(4/20)
又找了个合适的地方,我便在镇上开了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小诊所。
1929年南京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
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城里流行的话说,必须持证
上岗,但在边远的乡镇地带,南京的政策还管不到这里,所以我的到来,并没有
引起什么麻烦。
在中国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中医了,但无论是就诊的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
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
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但如果医者打出了名和
碑,那家里却是可以做
到门庭若市,而且诊金也可以收的很贵,在天津或者北平,这样的医生看一次病
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般穷苦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不过多数
况下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另外说到药材,除了达官贵用贵
重药材,一般都是比较便宜的。有时候胡同里穷苦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
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说到西医,在城里有很多私开业的医生,当然一般都是留洋为主的青年,
更好的当然是有条件去医院,偏远的乡镇至是没这个条件,况且他们也不懂什么
是西医。
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过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难让
相信医术的水
平,更别提那些听都没听过的温度计、听诊器了。不过时间长了,还是会有上
门,毕竟这镇上本来就没有几个能看病的大夫。
来到此地并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但凡是有病在身的来者不拒,价格也公道,
有钱多给没钱少给,能用简单的药去医治也不会玩套路。但钱是肯定会收的,我
没有圣母的心,还不想引起的格外注意。如果碰到行动不便的
,当然也愿意
外出上门。
于是乎,渐渐来看病的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年轻小姑娘,有了小毛
病似乎更愿意让我问诊。这可能因为我对她们而言是陌生吧,
科病那些
事,着实不足为外
道也。
这其中也救过一些要过鬼门关的。农村
喜欢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